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緊接著又是「囝仔時⋯⋯」連結著「囝仔時⋯⋯」的四句對話,重複有韻,重複就易上口,唱著唱著就唱進了心坎。
古代政治人物懂得「聞善言則拜」,他則是「聞佳音則愛」,根本就是「游於藝」的典型人物,從不諱言美空雲雀和Joan Baez啟蒙他的音樂喜愛,蘇昭興和呂昭炫如何打開吉他殿堂,然而他花更多力氣,追著跟著也聽著陳達和朱丁順的月琴、吳天羅的南管和莊進才的北管樂音,聲聲入心,過耳不忘。有陶淵明的幽淡,少了紅塵得失計較心,才有閒情坐看雲起時,才能在樂音中飄揚逸趣。有白居易的隨和,了悟「大樂必易」之理,轉軸撥弦不往難處鑽,才能隨手彈出自由拍,讓歌者歡暢,聽者歡顏。從唱片聆聽陳明章,可以讓他更有餘裕去創作,但是聽他的現場演出,收獲更多 : 自由自在的天性,讓性情中人有著隨心所欲的能量,他是天邊一朵雲,飄著晃著寫畫布,無心出岫像頑童,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逸趣。 最經典的就是晚近的〈再會吧北投〉,先以「春夜的北投是酒意,是回憶,是一朵花淪落的風塵,是三分酒意中的溫柔」開場,緊接著就以市井街語的氣口召喚左鄰右舍「來來來,牽阮的手,勸你一杯最後的紹興酒」, 別小看這「來來來」三聲吆喝,那股勁,那股氣,真的讓人通體舒暢。
所以在《花漾》中才有了大大廣弦的「秋風瑟瑟」,甚至一旦聽過阿美笛,他就知道可以在南迴鐵路紀錄片《南方,寂寞鐵道》的主題曲〈南方寂寞火車〉吹奏出深怕遊子受風寒的的關懷神韻⋯⋯他不是百科全書,但他知道如何把對的聲音出現在對的時刻。初試啼聲的〈紅磚橋〉即已見端倪,先以「『紅紅的』磚啊」帶出「『恬恬的』疊著阮的囝仔時」。新竹公會堂的木作結構使用「福杉」,然而,杉木的產地、經過哪些處理工序,都有許多不可不知的細節
檢測的內容包含白蟻滲透的範圍、既有木料腐朽程度等,一切都完備後才會購買材料、進行拆除。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匠師之間往往有明確而細密的分工,有時也仰賴彼此通力合作、相互支援,在許多大型案場中,更是快速磨練,提升「經驗值」的好機會。由此可見,修復工作背後蘊含著匠師多年的經驗與智慧,這些知識或透過文字記載、或口傳心授,都讓修復工作更加迷人,也讓百年建築透過他們巧手與巧思,得以重見天日。
由於本案為政府主導的修復工程,因此建築物原先採用何種建材,修復時應比照辦理。例如本次公會堂修復案,在實際勘查才發現建物中脊有些微彎曲,還有部分特殊結構與建築師繪製的圖面有出入,仰賴著匠師的經驗將其合理化。
風乾後木頭內殘留的鹽分,就像天然的防腐劑,能延緩白蟻侵蝕的速度。然而,浸泡藥劑後的濕木頭收縮率較大,若直接進行安裝,經年累月使用後可能產生縫隙,因此處理過的杉木得先經過自然風乾,爾後才進行切割、架設安裝。近幾年蔡老師轉往木雕教學,手邊仍有古蹟、藝品修復、獨立創作工作同時進行。「新竹公會堂以日式棟架為主結構,整體規劃上,我們將大木作施作完畢,再進行窗、門、舞台以及樓梯等物件的安裝。
」蔡楊吉老師娓娓道來木作修復工程進行的順序。該建築為日治時期集會場所,建築量體龐大,因此修繕時間也比一般古蹟來得長。不過,幸運的是新竹公會堂本身結構紮實,就連大木作中最大比例的壁板,大致都有完整保留,僅以鋼板與螺絲鎖上加以強化,盡可能保存建築原貌。蔡楊吉老師是台灣重要的木雕藝術工作者、教師,主責新竹地區許多重要的古蹟修復案,包含新竹縣北埔鄉的姜阿新洋樓、新埔范氏家廟、新竹竹蓮寺、新竹都城隍廟等。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隨著新竹公會堂的重新落成,百年來的歷史記憶得以重獲新生,而匠師們高深的道行與技藝,也將伴著新竹公會堂長長久久地矗立在此。
Photo Credit: 陳安嘉攝影 蔡楊吉老師於工作室 古蹟修復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在工程現場,通常可以見到不同專業的匠師作,常見的匠師有瓦作、泥作、木作三大宗。當匠師進到施工現場,會先核對建築師繪製的圖稿,將現場的狀況考量進去,互相討論、切磋,按照檢測內容最終做出最符合實際情況的調整。
讓我們跟著木作匠師,一同揭開新竹公會堂木作修復工程的神秘面紗吧。根據紀錄,不同的杉木木料,是以中華民國政府來台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台灣建築物使用的福杉多從中國運送而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才開放在砍伐在地種植的杉木。蔡楊吉老師熟稔地介紹建材本身的特性,從材料的來源到保存方式,都與工程息息相關。Photo Credit: 陳安嘉攝影 蔡楊吉老師平時進行創作時常使用到的工具,包含錘子、量尺、鉗子等 工程之外的匠師功課 蔡楊吉老師分析,古蹟修復的案件大致可分為兩種來源,一是政府、二是私人進行的委託,業主不同,會對施工方式有所影響。在眾多的業務中,老師認為修復古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一棟舊舊的房子可以重新使用,成就感是其他工作比不上的……一整棟,它會一直在。推算下來,新竹公會堂建置時,所使用的木材應來自中國。
新竹公會堂的木作結構使用「福杉」,然而,杉木的產地、經過哪些處理工序,都有許多不可不知的細節。如今台灣已有在地杉木可用,省下飄洋過海的運輸過程,但改泡人工化學藥劑防腐。
在工程現場的匠師們不只要知道修繕作業的細節,更要了解先民傳承下來的傳說、熟悉各式營建方法、搭設木頭的鋩角、各派別所注重的建築特色等。Photo Credit: 陳安嘉攝影 公會堂現場的木作(門窗為了省去工程時間,是委外製作,匠師僅負責安裝) 延伸閱讀 如果我有公會堂的耳朵——專訪駐館藝術家張君慈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其中,修復建築日式棟架的木作工程,是本次修復的一大看點。文:見域CitiLens/王筱珺 攝影:陳安嘉 新竹公會堂自2019年起,展開歷時三年多的修復工作,於2022年9月竣工。
和上述的閩式建築相比,新竹公會堂的裝飾較為單純,建物主體講求實用性,樑柱上沒有複雜的雕刻、沒有外露的樑柱與斗拱、亦沒有在宗教或民俗上特別需要留意的禁忌,因此木作匠師將心力集中在「結構」的設計上只要根據訊號發射與反射回波的時間差,就可計算出地面或海面到飛機的距離,進而描繪出地形模型。資料顯示,台灣樹高逾65公尺巨木共941棵,多分布在中央山脈兩側,部分在雪山、阿里山等處,其中位於雪霸公園山谷的台灣杉巨木「桃山神木」,樹高79.1公尺,是目前實體測量台灣最高的樹。資料顯示,樹高逾65公尺的巨木共941棵,分布在中央山脈、雪山、阿里山等,以單一區域而言,台灣巨木數量在全球名列前茅。
空載光達(Airborne LiDAR) 空載光達技術是將雷射測距儀裝載在飛機上,於事先規劃好的航線中,運用波長約1微米的遠紅外線,以每秒20~40萬次的頻率沿途發射訊號(或稱打點),再接收反射的回波。計畫團隊成員告訴《中央社》記者,尋找巨木與測量樹高的原理,數年前已發表在期刊。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教授王驥魁和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共同策劃的「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5年來持續探索台灣山林,今天在成大成功校區發表「台灣巨木地圖」,相關資訊將公布在網路平台。
「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利用全台空載光達(Airborne LiDAR)資料,以獨特巨木尋找演算法,配合專業人員辨識巨木位置,以5年時間找到941棵樹高逾65公尺的巨木,並以地面光達掃描儀記錄桃山神木與棲蘭三姐妹神木的光達影像。「台灣巨木地圖」資料顯示,台灣超過65公尺以上巨木有941棵,其中位於雪霸公園山谷的台灣杉巨木「桃山神木」,樹高79.1公尺,是目前實體測量台灣最高的樹。
新聞來源 台灣巨木多非貴重樹種 盜伐風險成本太高(中央社) 台灣巨木地圖首亮相 5年找到941棵全球名列前茅(中央社)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台灣巨木多非貴重樹種,盜伐風險成本太高 (中央社)「台灣巨木地圖」今天在成功大學發表,外界擔心恐成為山老鼠引路利器,農委會林試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說,百分之百不會,巨木生長在陡峭處,多非貴重樹種,盜伐成本和風險太高。(參考資料:《科學人》雜誌) 至於未來台灣山林探索,計畫團隊準備搜尋「枯倒木」,也就是比對10年間資料,找出台灣巨木在這段時間枯死或倒掉多少棵,再進一步調查釐清原因。Photo Credit: 中央社 via 林試所 農委會林試所與成功大學研究人員組成團隊,利用空載光達技術搜尋全台樹高65公尺以上巨木,2020年8月間發現台灣杉巨木「桃山神木」,樹高達79.1公尺,為團隊首度發現樹高近80公尺的巨木。
王驥魁說,全世界適合巨木生長的氣候區域僅占陸域2.1%,但多數區域因砍伐與氣候變遷逐漸消失,國際期刊與雜誌警告巨木將在未來數十年內絕跡。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計畫團隊成員說,全球尋找巨木的團隊,多是找最高或最大的巨木,若以單一區域文獻記錄的數量來看,台灣尋獲941棵巨木是相當罕見的。計畫引用內政部調查的原始資料,再由團隊找出巨木,但這項調查方法只能得知巨木位置,無法逐一確認樹種,團隊迄今親眼目睹的巨木僅有20多棵。
徐嘉君表示,山老鼠也是講求效益的,且要的是貴重樹種,最好是檜木樹瘤方便運出,但巨木調查根本不知樹種,也無路可運,此次調查看過的巨木,多是香杉、台灣杉及雲杉等非貴重樹種,對山老鼠來說,盜伐成本和風險太高。Photo Credit: 中央社 via 成功大學 台灣巨木生長在交通難以到達的區域,成功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策劃「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10日發表成果,介紹尋找巨木與測量樹高的原理。